如何認清對高爾夫的錯誤理解?
摘要:打高爾夫需要技巧,于是我們就去學習一些知識。你可能道聽途說很多所謂的“真理”,并且努力的貫徹這些真理,但是其實很多所謂的“真理”沒有事實依據(jù)。就算那個“真理”是對的,那也未必就適合你,因為每個人都有差異,適合別人的方法未必就適合自己。誤區(qū):頭穩(wěn)若泰山頭保持不動會產(chǎn)生很多問題。上桿時,它將影響向后乃至...
誤區(qū):頭穩(wěn)若泰山
頭保持不動會產(chǎn)生很多問題。上桿時,它將影響向后乃至整個重心的轉(zhuǎn)移,導致重心軸錯位。下桿時,將會在觸球時限制必要的上身轉(zhuǎn)動(頭朝下尤其如此)。頭保持不動,會使身體不能保持必要的中心傾斜,有可能導致各種不協(xié)調(diào)、錯誤的擊球。
走出誤區(qū):頭自然滑動
記住,頭和頸是身體脊椎的垂直延伸,在發(fā)球準備姿勢和整個揮桿過程中,身體中心應(yīng)該一直稍微傾向于球。
上桿中,如果有必要,或者覺得身體轉(zhuǎn)動不夠靈活,你可以讓頭移動幾英寸,這樣有助于正確的重心轉(zhuǎn)移。在上桿頂點,如果頭的位置比發(fā)球準備姿勢時更靠后一些,這完全可以接受。下桿時,頭滑向目標,這和你在上桿時頭朝后是一個道理。
誤區(qū):舒適至上
握桿時感覺舒適并不一定意味著這是對的。通常人們會認為握桿最自然最好,例如Adam Scott,但對于我的很多學生來說,握桿錯誤是之后一系列連鎖錯誤的罪魁禍首。通常來說,握桿舒適是因為球手更多是用手掌來握握把,而不是用手指。
走出誤區(qū):各就各位
要想做好充分準備,需要多次試驗。首先嘗試中性握桿,戴手套的食指和拇指形成的“V”字指向右胸,沒戴手套的“V”字指向右肩,這對于一直與左曲奮戰(zhàn)的球友來說很合適。
嘗試過弱勢握桿后,如果會產(chǎn)生右曲,那么可以嘗試強勢握桿。這意味著戴手套的手“V”字離目標更遠,可以看到三個手指關(guān)節(jié)。至于沒有戴手套的手則保持原狀。
當然,如果這還不能治愈右曲,你還可以試試超強勢握桿。戴手套的手保持和強勢握桿時一樣,僅調(diào)整不戴手套的手,使其“V”字指向右肩。
誤區(qū):球位一勞永逸
當Jack Nicklaus說他采用一種球位時,并不一定指同一個站位。他指的很可能是相對于放置球桿的球位,而這會因各種不同擊球而改變的。為什么呢?首先,不同長度的桿在不同位置有不同的揮桿弧度,長桿比短桿離站位更遠。另外,長桿也要求調(diào)節(jié)站位。
走出誤區(qū):球位適時調(diào)整
對于長桿來說,球位向前比向后更好。定位時,首先,估計桿的長度,然后試揮,在草皮上找到能夠和諧放置桿的點,這個點的前方便是球的正確位置。每支桿都可以這樣測試,你還可以注意短桿是如何比長桿更靠后站位的。
誤區(qū):以步法促平衡
通常來說,步法是平衡的前提條件,當然,好的步法并不能保證絕對平衡。不正確的重心轉(zhuǎn)移也有可能導致不平衡。因此,為了平衡,有的球友開始從足下步法開始,把重心從后腳轉(zhuǎn)到下桿時的前腳。
走出誤區(qū):身體姿勢定平衡
如果想使重心轉(zhuǎn)移到位,達到整體平衡性,其實你必須從正確的身體姿勢開始,并在整個揮桿過程中保持這種身體姿勢。
此文章來源于網(wǎng)絡(luò), 版權(quán)歸原作者所有。